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9:33    次浏览
您贵姓啊—— 这是我们中国人初次见面传统的打招呼方式。我们一出生,便传承了家族的姓氏。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符号,也是血脉延续的象征。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,最早出现在中国。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,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,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。古代姓氏跟男的并没有啥关系 姓起源于女系,氏起源于男系。过去姓表血统,氏表官职、居地。而如今姓氏只用于表明家族。数千年来,我国的姓氏在不断的演变,有的逐渐消失,也有的不断出现。许慎《说文解字》卷二四“女部”:“姓,人所生也,从女、生,生亦声。”那时候是母系社会,人们只知有母,不知有父。因此,姬、姜、姚这些最古老的姓都与女性有关。氏是姓的分支,子孙繁衍,一族分成若干支,散居各地,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,氏也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。氏”是从君主所封的地、所赐的爵位、所任的官职,或者死后按照功绩,追加的称号而来。所以贵族有姓、有名、也有氏;平民有姓,有名,没有氏。同“氏”的男女可以通婚,同“姓”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。这就是氏,不过后来,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。古代姓氏是像日本一样生哪就按那个地名为自己取名吗?根据《史记》里表示,现有的这些姓氏来源,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们作为姓氏的缘由,大致有这几个原因:与“女”有关的姓氏如:娰、姬、姜、妫、赢等,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。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。 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、牛、羊、猪、蛇、龙、柳、梅、李、桃、花、叶、谷、麦、桑、麻、粟、山、水、林、木、风、云、河、江、金、石、钢、铁、玉等,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。 以封国、采邑或职官、爵位为姓如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、鲁、蔡、郑、陈、宋、阮;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乐正、宰、上官、太史、少正、王、侯、公孙、伯子等,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,故此类姓很多。 以出生地、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(虞舜生姚墟)、东方(伏羲住处)、西门、东门(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)、东郭、南、百里、欧阳(越王勾践,被封在乌程欧阳亭)、陶、巫、卜、医等。以祖先族号、谥号为姓如唐、虞、夏、商、周、殷,文、武、昭、穆、康、庄、宣、平、成等。 帝王赐姓封建帝王往往给一些有功的大臣“赐姓”。汉初的娄敬,因为建议建都长安之功,被赐以“刘”姓;汉武帝有一位大臣金日磾,是匈奴休屠国的王太子,入汉以后,汉武帝因休屠人崇拜金人故赐日磾姓金,如今江西省仍有其后代繁衍生息,类似的现象几乎历朝都有。唐初名将徐世绩战功卓著,被封为英国公,唐太宗还特赐其姓李;西晋时期匈奴人刘渊也冒用刘姓,其理由是汉朝时有不少公主嫁到匈奴和番,他自认为是她们的后代。隋炀帝特别喜欢垂柳,专门赐其以杨姓,在位皇帝给树木赐姓,这在历史上别无仅有。 如今北京地区的安、金、关等姓氏是满族后裔么?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姓氏也在不断演变。从春秋战国、魏晋南北朝、隋唐到元明清时期,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民族大融合,许多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中间,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,其姓氏也成为了华夏诸多姓氏中的一部分。北魏的拓跋氏是鲜卑人,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大力改革,加快鲜卑人“汉化”就是一项重要内容,他率先将姓氏改为“元”。北魏分裂以后,执掌西魏大权的宇文泰下令,将包括宇文、独孤、达溪、贺拔、贺若等鲜卑姓氏在内的36个大姓99个小姓都改为长安人,使其融入到汉人中间;隋唐时期融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也不在少数,在长安区至今还有汉化的辽朝耶律人后裔,元朝散居在全国各地的蒙古人多改用了汉人的姓和名。同样,清朝结束以后,许多满族人也都改用了汉人的姓名,如今北京地区的安、金、关等姓氏中就有不少人是满族后裔。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的祖先哈勒就是13世纪初随从元朝征战的将领,明初朱元璋又因其后人“剪除敌对势力有功”,特赐姓“翦”,并使之世居于湖南省桃源县。 为什么一言不合就改姓?改变姓氏者也屡见不鲜,有的是迫于无奈,有的是顺其自然。春秋时期,陈国内乱,公子陈完逃到齐国遂改姓田,自此陈、田两姓为一家;兴平望族马姓是在秦统一后迁入关中的赵国贵族,当年名将赵奢曾因功封马服君,其后代便以马为姓;同为赵国后代的还有主父或主姓,因为赵武灵王退位后自称“主父”,他死后其部分后人便以主父为姓氏,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主姓;史圣司马迁去世后,家人害怕受到牵连,将“司”、“马”两字分开,一部分人在“司”字左边加一撇改姓“同”,另一部分人则在“马”字左边加两点改姓“冯”,在韩城冯、同两姓共同祭一个祖先,这在国内绝无仅有;石敬瑭在位时期,敬姓人为了避皇帝的名讳被迫改为苟姓,前些年经有关部门批准,河南省内许多苟姓人终于恢复了敬姓。 姓氏还能自行分裂?一个姓氏可以衍分出许多不同的姓氏,这也是国人姓氏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,但大多都是由繁到简的改变,多取截音,如将公孙改为“公”和“孙”,将欧阳改为“欧”和“阳”。或是仅取一个字,如将东郭改为“郭”等。其他改姓氏的还有以下几种情况:入赘男子改女家姓的,母亲改嫁子女随继父姓的,父母离异改变子女姓氏,女子出嫁后随夫家姓,将父母双方的姓氏合在一起作为子女姓氏的。另外,作家、艺术家的笔名、艺名,因工作需要改用假名的不属于更改姓氏。“赵钱孙李,周吴郑王……”说起百家姓,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话。而近日,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出炉了,其中单姓3730个,复姓2633个,三字姓146个,四字姓7个,五字姓5个。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姓氏也有930多个。最近还有新资料显示,包括少数民族在内,我国目前的姓氏已经超过1.3万个,是名副其实的“万家姓”了。根据研究,“万家姓”排名前三位的是王、李、张三大姓氏。李、王、张三大姓溯源 李姓为第一大姓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.9%,最早出自“嬴”姓,春秋时期流行以官位作姓,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,遂以理为姓氏,后传为“李”。 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、邴、安、杜、胡、弘、郭、麻、鲜于、张、阿布、阿跌、舍利、董、罗、朱邪共16姓被赐于李姓,由此人丁大增。 王姓为第二大姓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.25%。一般帝王的后裔称王子、王孙,随后便用作姓氏,另外,王姓也由很多其他姓氏变化而来,最多的出于“姬”姓。 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,另外,姓王的人也有些是商纣时比干之后,甚至古高丽国君也是王姓,逐渐发展为中国第一大姓。 张姓为第三大姓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.83%。据《元和姓纂》中记载,“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,为弓正,观孤星,始制弓矢,主祀张星,因姓张氏”,因此相传张姓源于黄帝,是黄帝的后代,张姓自汉代开始逐渐增多,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行有关,当时盛行“黄帝赐姓张氏”的说法,比如当时的道教领袖如张角、张鲁等。 同姓一定就同家?想太多...中国人见了面,总是要问姓名,如果发现对方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,认为两人“五百年前是一家”,“事实上这并不可信。经过调查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,比如说李,有些是来自‘嬴’姓,有些是来自‘赵’姓,唐朝时‘李’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,甚至在后魏时期,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‘李’的。”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,绵延不绝。虽然“五百年前不一定是一家”,但是同姓是一种缘分,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。(全文完)关注新闻热点,解读背后知识。有态度、有温度,千万网友喜欢使用的移动百科。互动百科公众号hudong_baike、微博@互动百科